24节气之处暑的文化常识

上午处暑好还是下午处暑好?

上午处暑好还是下午处暑好?

对于是上午处暑是,和还是下午处暑其实都是一样的。一年中有365天,十二个月,四个季度,二十四节气。那么,处暑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都是每年的八月二十三日。处暑的时间,中午和下午,或者是晚上都是一样的。处暑后,天气开始凉快,秋高气爽让人心情愉快,精神焕发。

24节气基础知识讲解?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 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处暑是何意?

元代文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止息”的意思,处暑意味着暑热消散,秋凉将至。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将处暑称作“出暑”,即炎热离开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按照顺序分别是初暑、中暑、末暑。大暑和处暑中间还有一个“立秋”,暑热时间比较长。
代表着高温天气的“三伏天”在时间轴上与“三暑”基本一致,因此人们常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对于苦熬盛夏的人来说,处暑的到来代表着清凉的日子就快到了。身处高温炙烤模式下的人们无比盼望着秋风秋雨的到来,正如范成大在《秋前风雨顿凉》中所说的“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诗人将暑热当作了敌寇,将人与暑热的矛盾升级为“敌我矛盾”,甚至不惜加速衰老,也要给时光按下快进键。宋代诗人郭印一句“残暑退十舍,新凉直万金”,更是道出今人古人心。

24节气之一的立秋物候是什么?处暑的含义是什么?

(一)立秋的物候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物候: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二)处暑节气的含义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暑”在古汉语里就是热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根据一年中气温的不同,“暑”也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小暑、大暑、处暑。其中小暑是立夏过后,气温稍高有暑意但也不是很热是为小暑。大暑比之小暑热力要更甚,刚好处在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俗语说,小暑不算暑,大暑正伏天,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大暑这一时期,也正是降雨旺盛时期。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就形成了即热有闷的特点,也是人们最难受的“桑拿天”。最后的处暑,已经是立秋过后的节气,虽有“暑”但处暑表示的是暑热停止的意思。从处暑过后,暑热结束,天气转凉就进入秋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