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慢慢自愈叫什么

癌症自愈的前兆有哪些?

癌症自愈的前兆有哪些?

癌症自愈的前兆有哪些
癌症不能自愈。
癌症自愈的前兆有哪些的说法是不符合医学逻辑的,称为癌症的疾病都很难自愈,也不能寄希望自愈,更谈不上所谓的前兆了,癌症患者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与治疗。
癌症即恶性肿瘤,是指机体自身细胞,在致癌因素长期影响下,引起机体在基因水平和细胞水平的改变,导致细胞不可控制的过度增殖,形成破坏原发组织、侵袭周围器官并向远处转移播散、危及生命的恶性细胞群。恶性肿瘤不仅不能自愈,并且对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看到对于部分癌症自愈的报道,但又不能完全追溯其可靠性。曾有数据统计,癌症自愈发生概率大概在1/80000 到1/100000之间,暂不论此数据是否可信,仅从数据可见所谓的癌症自愈是极其渺小的概率,而且其是否自愈也要看癌症的类型,并不是每种癌症都有自愈的可能。
有报道神经母细胞瘤,如果患者在1岁以内,没有症状的神经母细胞瘤,医生不用主动治疗,随着年龄增长,有慢慢转成良性病变的报道,但科学的原则是有对比,可重复。
特别提醒:被确诊为癌症的患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千万别寄希望于癌症会自愈,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肿瘤科或肿瘤专科医院进行规范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
本内容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吕铮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痛风为什么会自愈?

痛风如果不吃药可能会好些。痛风好了,也就是说,关节没有红肿和发热,并且正在缓解。痛风是一种由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紊乱引起的疾病,通常难以自行自愈。即使痛风没有第一次接受治疗,其复发症状也会在几天或几周内自动消失。这种症状是痛风的急性发作。疼痛过去后,关节炎症消除了,但事实上,体内的尿酸晶体并没有消失。经过几次急性发作后,晶体会不断沉积并慢慢形成痛风石。类风湿会破坏周围的软组织和骨骼,导致病人关节永久变形。

什么是同理心?

01
同理心,到底是什么?
同理心,并不等于同情。同情,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而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同理心涉及到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必须认真地倾听,并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也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曾经有次我和Dr.蒋(机器人先生)带凯凯去拜访一位教授,当时就看到他的孩子在捣鼓个什么玩意,看起来像是个小凳子,但很矮,普通人根本没法坐,就算让孩子坐也有点勉强。
好奇之下,我们才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原来那个孩子的同学在体育运动的时候不小心摔到了腿,现在脚掌那边打了石膏,上课的时候坐在座位上,脚没法正常接触地面,搁在半空非常难受。
那个孩子知道这事后,想了个办法,为同学打造专属踏脚板,这样同学上课的时候脚就可以感觉舒适些了。
这是个很好的同理心的例子,而且它应用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非语言表达的。
当然,同理心是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而得到改善的。比如,有孩子的女性就要比同龄女性中没有孩子的人更善于解读非语言信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青春期到二十五六岁这段时间内同理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02
同理心,该如何培养?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及老人的呵护下,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然而未来时代,我们的孩子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起协作,所以,拥有同理心很有必要。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可以创造机会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当然,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父母可以先关注两点:
首先,父母自己要懂得理解他人,能够换位思考,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因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孩子会模仿家长的做法去与人相处。
其次,家长可以和孩子玩角色互换游戏。孩子有时候不理解大人的做法,家长也不懂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角色互换一下,或许大家都会有新的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
有些家长可能还有些困扰,就是孩子似乎对一些社交信号并不敏感。比如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但孩子自己却并没有什么感觉;或者跟孩子一起玩的小朋友已经不开心了,孩子却还是自顾自的,没发现任何不妥。
针对这种情况,这里我给家长提出3种方法,帮助孩子改善观察力,提高孩子的同理心:
·一起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看看它们到底传达什么样的情绪。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认为那个男的是干什么工作的?”或者:“你认为那个人要去哪儿?”
·留意那些帮助我们理解他人感受的信号,然后问他,“你认为那个男孩为什么哭?”“从那个阿姨的表情中,你能看出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告诉孩子,通过观察人们行为举止就能知道他的感受。“注意看她的脸通红,声音也提高了,咬牙切齿的样子,她一定很生气!”
03
美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在美国,孩子们从小就会被灌输一个理念:没做过义工,就得不到社会尊重。家长会鼓励孩子去感受他人的生活,并对他人的困境施以援手,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所以,美国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做义工了,而且做义工这件事,能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的人的生活情况,让他们真切体会到什么是生活,有效学会换位思考。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加拿大女孩过生日,去买新衣服的路上看到街上有个流浪汉,裹着一条破旧的毛毯缩在斑马线旁的电线杆底下。当时,冬夜室外温度能达到零下20℃,小女孩看到了心里非常难过,就说服妈妈用新衣服的钱给这个流浪汉买了帽子和棉衣。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女孩的妈妈为了给孩子留下这个特殊的回忆,组织了一群小伙伴一起到社区里回收旧衣服,清洗干净之后,再一起回到街道上,把一件件防寒的棉衣绑在电线杆上供无家可归者自由取用。
这些小孩把所有衣服都处理好后回到车上都冻坏了,他们也更加理解那些流浪者的心酸。而女孩的妈妈在Facebook上贴出了这次小活动的照片,结果,这场爱心分享从一个市扩散到了整个加拿大。
而这场送温暖的开始,仅仅是源于女孩一个简单的举动——我能对你感同身受。
同理心,它不仅可以帮孩子与人和谐相处、友好协作,也可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最后,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对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会有所帮助:
01
《一声尖叫》
【法】芬妮·罗宾 著
【法】夏洛特·科特罗 绘
这本书是两位年轻的法国绘本作者联袂奉献的佳作。故事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用略带夸张的口吻讲述成人面对突发事件的种种表现,而且小女孩每一次在观察与聆听不同人物讲述的时候,都会化身为对方的模样:侦探、医生、少妇、银行家、小婴儿……
故事里,女孩会一次次体验对方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这一点设计非常巧妙,也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启发孩子在观察与接触他人的时候,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验与思考,逐渐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同理心。
02
《一半?一半!》
【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
这本书可以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因为时间、空间和立场的差异,我们看待事物会有不一样的态度。书中的故事从生活的现象出发,教会孩子运用同理心。
比如房子,对有的人来说是大,但对另一个人而言是小;爬楼,对有的人而言很简单,但对身体不便者来说却很困难。
读过这本书,孩子会明白,世间万物本没有绝对的标准,事物所呈现的差异,是因为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以及评判的标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