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魂觉醒寒鸦远征前置任务怎么过

李白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

李白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

1.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秋歌》
2.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赠庐司户》 唐.李白
3.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 《秋浦歌》
5.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李白《秋夕旅怀》

有哪些优美的句子让你难以忘怀?

1.
岁月欢喜一步步,成就人间与朝暮!
2.
远听风吟过千山,近看晨光照百川。
3.
若无执念在心头,人生何处不清欢。
4.
人间十月有幸事,落叶与风再相逢。
5.
人有千愁相思苦,朝伴清风夜泪痕。
6.
秋风落叶别恋伤,物是人非两茫茫。
7.
相遇不及曾相识,岁月无情尽沧桑。
8.
秋成落叶叶成思,叶落相思人不知!
9.
秋叶落地静无声 ,一片红叶一片情。
10.
红叶可知书生意,落花不懂相思情。

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的艺术影响力为何不能追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谢邀...
我这里仅就个人理解回答题主问题,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两支小令相比较,我想多数人对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更为熟悉,毕竟这是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而作为扩展阅读的白朴的《天净沙 秋》,反倒没有太多人熟知。所以这里我们讨论这两条小令的时,先要排除掉语文课本对前者的宣传效应。
两支小令曲牌相同,而曲名仅有一字之差,而这一字之差却使两支小令的曲风大相径庭。我们先看白朴和马致远两位作者背景。
白朴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大家看到这两位作者背景的差别了吗?白朴对功名无感,当其写这支天净沙小令时,可以说内心并无夹杂个人际遇、怀才不遇等情感(这是大多数中国古诗词被创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是像一个悠闲的老人坐在村口,欣赏着夕阳笼罩着的静谧的村庄,观看远方秋色浸染下的山水。这是何等静谧、何等悠闲、何等平静。只是在平静地欣赏大自然这幅画,并如实地将这幅画描绘出来。其曲中虽有残霞和寒鸦老树这等黯淡的景物,但是又有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等明亮的颜色,整体曲风中庸,甚至有些欢快的痕迹。可以感受到曲作者其实是很享受这等秋色的。
而马致远的曲风则就陡然迥异,马致远热衷功名但又率不得志,内心郁结横生,秋日本就使人睹物伤怀,当曲作者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等景物,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哪里还有心情欣赏?岂不有万物皆如我般伤怀的感想?整个曲风忧郁低沉,且在曲尾断肠人在天涯达到极致。正反映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两支曲子一个是赏风景,一个是典型的借物伤怀;题主的意思是就艺术影响力而言马致远的要优于白朴。对这个论断我本人并不完全同意,就我国古诗词的类型来看,多数我们能朗朗上口的名词佳句都和作者的际遇或者处境有关。因为我们觉得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无病呻吟,都要和作者的真实感情相关联。而在古代文人仕途是正统路线,符合艺术创作的大环境,因而共鸣者也较众。反而像白朴这种视仕途为无物的人显得较为小众,但是这并不能说其作品的艺术影响力就底。个人觉得一点都不低,反而显得难能可贵,我个人其实更喜欢白朴的这支小令。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