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读万卷书”没有用,而是用其来衬托“行万里路”重要性的。
经查阅,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其出自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董其昌《画旨》中“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其【释义】解释为“读书再多也要结合你的行动和经验,走的路再多也要讲究与人相处,相处的人再多也要有名师的指导”。
但这里的“读万卷书”我觉得,可以用来形容“理论”或者“学历”,“行万里路”可以用来形容“实践”或者“经历”、“阅历”。
其意思,是用来表达,理论必须和实践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与否的唯一标准;或者理解为学历只是毕业后就业求职的敲门砖,以后是否成功成才,成为佼佼者走上管理岗位,还需要在工作中用心学习,把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自己的阅历,积累经验!
所以,我理解为不但要“读万卷书”,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更要把知识理论相和工作实践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检验验证!在工作实践中终结经验增加阅历,才能走的更远!以上仅代表个人的理解,希望广大网友一起探讨!

怎样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首先无疑是在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那么知行合一到底是怎么个理解呢,我粗浅的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非常好。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我粗浅的认为,王阳明这里强调的是,真知和真行,也就是,知离开了行,不是真知,是假言空谈。行离开了知,不是真行,是胡抓乱碰。所以并不是读了万卷书后要去行万里路去实践,也不是行万里路需要读万卷书,读书与行路是一个功夫,行不离知,知不离行。也就是告诉我们,读一卷书,若是真读真懂真信真用,就要去即知即行,行一里路。这样一以贯之,读万卷书即是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即是读万卷书,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即见功夫。
说的有点啰嗦,不知道回答是否明了,欢迎互相交流探讨。笔者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宋明理学方向。诚交天下爱好文史哲的朋友。

读万卷书是学校教育,行万里路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获得的是规范,是先人文明的传承。社会教育获得的是经验,是人社会化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是这个理。只有社会化的过程,才知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及时调整自己,适应社会。
人社会化过程同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不适应便会淘汰,仅读万卷书只能是书呆子,行万里路才是真正成才。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那才可能是国之栋梁。
仅读万卷书如同法家提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只能活在虚拟的世界,一切想当然,却不知人心难测。
行万里路如同儒家提出“仁义、中庸之道”,深悟人心,各方寻找平衡,却又以道德伦理相束缚,终是传承千年,创造辉煌文明。
读万卷书明理,行万里路悟道。

只读书不实践会导致一个容易脱离实际,纸上谈兵。而盲目去实践会浪费大量的人力、无力。所以,我们需要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本意所在!

凡是要多学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