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简短故事

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手不释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梁锥刺股不耻下问孰能生巧都是指什么?

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手不释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梁锥刺股不耻下问孰能生巧都是指什么?

问题中这些小故事说明了古时候,要成就大事的人,对求知的渴望,不管是生活有多艰辛,家有多穷,条件有多么的不足,都能用奇思妙想的方法来学到智识的泉源!这些古时候的故事,都是我们后人值得学习与借监的,然而现在好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徒劳而荒费时光,不思上进,是最大的无知者也!

不耻下问成语故事怎么用一句话概括?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是寓言故事吗?

是寓言故事。
不耻下问,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形容谦虚好学。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
子贡(1)问曰:“孔文子(2)何以谓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学(4),不耻(5)下问(6),是以(7)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解】
(1)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生于西元前520年,可能卒于西元前
456年,春秋时卫国人。善于经商,有口才,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
科”,是“孔门十哲”之一。
(2)孔文子:孔圉(圉,音“雨”),谥文,生卒年不详,春秋卫国大夫。
(3)谓之:被称为。
(4)敏而好学:聪明勤学。敏,聪慧。
(5)耻:羞耻。
(6)下问:向年纪、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7)是以:所以。
【故事阐述】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后来“不耻下问”就用来比喻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也可形容人谦虚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