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一冬二冬是根据什么分的

笠翁对韵古诗背诵技巧?

笠翁对韵古诗背诵技巧?

《笠翁对韵》是李渔仿照《声律对韵》写的诗歌启蒙读物。因为其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各种形象),声韵协调,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直至今日,都是孩子们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国学启蒙的必备书。
《笠翁对韵》分为上,下两卷,根据平水韵的三十韵,上平声、下平声各十五个韵部。
上卷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卷为一先二箫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一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诵。

【声侓启蒙】中的‘一东,二冬,等是什么意思?

这其实是平水韵里的两个韵部。据说在古时有区别,至于具体在哪个古时,是什么样的区别,已经没人能说清楚了。
网上说法是隋代时一东以ung为韵尾,二冬以ong为韵尾。供参考。
据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的见解,这两个韵部即便在古代差别也很小,可以作为同一个韵部,不加区分。
要注意的是其实这两个韵部里同时包含了现代汉语里的ong和eng韵字

声律启蒙一东什么意思?

声律,即汉字声调在格律诗中的平仄二元化排列组合规律。格律诗声律具体阐述如下。
阴平、阳平声调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及古入声字及相应方言统称为仄。依据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汉字声调平仄二元化排列规律,句中双数位置平仄交替属于平仄正格,而句中单数位置变格后,不出现孤平、非律调属于平仄宽格,且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下联第一句与上联第二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同,韵句末字平声且在同一韵部,概而言之,替、对、律、粘、韵,总称格律诗声律,五者缺一不可,否则不是格律诗。
古今韵汉字声调及其韵部的分类存在分歧,因而古今格律诗平仄押韵标准不同。例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斜”、 “家”、“花”三个韵字,都在平水韵表“六麻”韵部,因此古诗作中的“斜”只能依古韵表及相应方言读作“xiá”。
如果误用中华通韵检测,就有出韵之嫌!因为“斜(xié )”属于“三鹅”韵部,而“家”、“花”在“一啊”韵部,同一首格律诗,韵字不在同一韵部,所以是出韵的。
同样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中,第一韵句末字“峰( fēng)”属于“二冬”韵部,与第二、四韵句末字的“同(tóng)”、“中(zhōng)”属于“一东”韵部。由此可见,即使是古人名篇的韵字,如果不在平水韵表同一韵部,也是出韵的:
综上所述,“一东”属于平水韵表中的韵部之一,“二冬”也是平水韵表中的韵部之一,二者不能用在同一首格律诗中,否则不合韵律!
再如元稹的《故行宫》,末句韵字“宗”在平水韵“二冬”韵部,与上述两个韵句末字“一东”韵部的“宫”、“红”不在同一韵部,检测结果无法通过。
韵句末字必须使用平声字,且在同一韵部,这是格律诗押韵的客观量化标准,不能以古今诗话论著中的“孤雁出群”、“孤雁入群”、“邻韵通押”、“借韵”等只言片语为借口,否定格律诗同一韵部押韵的基本规则要求。要不,直接按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韵母相同为韵就是了,那么制定韵表还有意义吗?客观量化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古人与今人,名人大师与平民百姓应一视同仁,而不能以古今名人大家个人主观只言片语盖棺定论。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大师自居,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然而,谁的头条粉丝多,阅读点赞量高,谁就有话语权,即使只言片语半句话或几句话,其头条展现量、阅读量、点赞量都是上万!如果粉丝少,头条展现量、阅读点赞量低,即使有充分论据、论证而图文并茂的优质文章,也没有话语权。由此可见,今人格律诗创作审美,是垄断在少数头条大佬手中的专利,也是今人格律诗刻意迎合头条大佬个人主观情趣,而永远追捧跟风头条大佬,不能超越古人的根本原因之一!
押平声韵字,且在同一韵部,只是格律诗替、对、律、粘、韵基本规则之一。古今韵部分类标准不同,不能兼顾古今韵的今人格律诗,有必要明确标示相应的平仄押韵标准,否则容易产生分歧和徒耗时间精力的论争。欢迎评论区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