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注音的方法有哪几种

古代的四声指什么?

古代的四声指什么?

古代的四声是指阴、阳、上(三声)、去。也有说法是平、上(三声)、去、入四声。平声,现在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1、2声;上声,即现在的3声,去声即现在的4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分散到全部四个声调中了,但很多方言中有入声字的发音。

没有汉语拼音的古代,人们看书遇到生僻字是怎么正确读出来的?

一般书籍都会有注解,当时会用同音的常见字加以解决,比如《史记》。另外古时还有《说文解字》,清朝还有《康熙字典》基本是笔画部首查找。嗯....应该是这样哈哈
还有人有不同的方法吗?正好我也要学习一下

古代汉语注音的两种方法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1、“读若”法 顾名思义,就是用读音近似的字的注音。
如“芨,读若急”,“信,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这里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义都相同。还有直音加注声调的方法,如“退”注“推去声”。这样虽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变声调才能读出应读的音。2、两字相切法 规则是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来拼出第三个字。比如“驴”的读音,就是“刘欲切”。用“刘”的声母和“欲”的韵母来拼出“驴”字。

古代汉语读音分为哪几种?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
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
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