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什么意思

发乎上者得乎中发乎中者得乎下

发乎上者得乎中发乎中者得乎下

其实这句话有很多版本,如:“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
《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孔子教育学生的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由于自古流传下来的有众多版本,所以具体出处不易考证。如果单从学习求知的角度来分析,“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这句话说尽了学习之道,也就是说读书学习不能“死”学,如果生搬硬套的话,最多得其形而未得其神,那么即使你读了一部好书,又怎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呢,就更谈不上把学来的知识灵活应用变成自己的东西了。有句古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学习要辨证地去学,同时更要学会创新,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前进。

书法练成什么样才能写作品?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您能问这样的一个问题,证明您对书法的态度还是很严谨的。我纯粹的结合自身经历谈几点看法吧。
首先,一定要有对某一位书家的某一本帖有较为深入的临摹经历。比如写王羲之圣教序,临摹到什么程度才算深入?要基本掌握其笔法特点,笔画形态和造型规律,对字的组合有体会,对章法安排有理解。往往学到这一步,就可以写作品了。
其次,作品更倾向于创作,所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入帖”到“出帖”的过程。临摹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临摹作为创作的支撑,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学书者对古人的研习程度,创作作为临摹的升华,又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才情。我认为好的作品要“学古而不泥古,有个性但不过分”。到这个阶段,临和创可交替进行,边临边创,或者像王铎说得“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应请索”就是创作,卖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书状态。
第三,得其意,忘其形,写其理,通其法。这一步,其实也是第二点的一个延伸,创作是写“理,法”,不是简单的模仿秀。不然,学得进去,出不来,最终也难有大进。
第四,要有作品意识。所谓“作品意识”,指的是在创作时对全局的统筹安排,而不再拘泥于一点一画的得失,从正文到落款再到钤印,每一步都了然于胸。这样打造出来的作品才能浑然天成。
第五,要有创作状态。从速度上来讲,创作作品时的速度肯定是要笔临帖快许多的。更加注重书写性,找到自己独有的线条语言和书写感觉。只有在书写上进入状态,才能有“神来之笔”。《兰亭序》,《祭侄文稿》的唯一性,就是最好的佐证。投入真情实感的作品,就连作者本人,也无法复制。
做好以上准备,就大胆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