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三人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说明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说明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4意思是: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分析】
意思是: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三人行典故?

出自《论语述而》。
全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比喻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而不是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孔子的这话就是最初的出处了,没有其他典故。三人是概指,不是指哪特定的三个人。

三人行典故解释?

【三人行,必有我师成语释义】原意指在一起走路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后多指不耻下问的精神,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典故出处】《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成语故事】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 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不少可取之处。
孔子教学生是“诲人不倦”,而且毫无保留,因而他赢得了学生对他的 无限尊敬和敬仰。所以,孔子去世的时候,学生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长达三年之久。据说,子贡还在墓旁居住了六年,可见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
孔子的学习态度,也有许多值得提倡学习之处。他虽然说过“生而知之 者上也”之类的话,但他似乎又是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存在的。在《论 语述而》中,孔子就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大意是: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学习得来的 啊!
孔子的学生就说过: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他走到哪里就学习到哪里。 孔子来到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啥都不知道,不知礼。孔子 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不懂得的就提出来问,这正是礼。孔子还说过:“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意是:几个人 在一块走路,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在其中。我可以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 对他的缺点加以改正。
后来,“三人行,必有我师”被引申为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