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红绸飞舞技巧

长春市有没有相关书籍是讲“东北秧歌”的?

长春市有没有相关书籍是讲“东北秧歌”的?

长春市有一系列丛书《东北情 秧歌路》,分上下两册。上册邀请东北三省各地专家发表理论文章,梳理历史,给予理论指导;下册记录长春与秧歌相关的故事。近30万字、500多幅照片,全面梳理了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将东北秧歌这项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进行活化利用。
“哈拉巴是动物骨头的一部分,曾经也是扭秧歌的道具之一。”说到这,郑发从椅子上站起来,轻快地走起十字步,双手举过头顶,花式翻飞,有节奏地拍击,模仿骨头敲击发出的声音。“如今《哈拉巴舞》几乎失传,我们经过抢救挖掘,才整理出它的部分扭法,记录到书中。”郑发说。日前,在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书籍《东北情秧歌路》执行主编、市群艺馆民间舞专家郑发用了整整一上午时间,边跳边说地讲述着这套书3年“孕期”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事。
《东北情 秧歌路》样书。
梳理百年路记录秧歌情郑发抚摸着办公桌上的样书,他说,仅一张封面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
书的封面是一个摆动红绸的舞者,背景是文化广场。“这就是著名的《红绸舞》,也是东北原创秧歌舞享誉国际舞台的一次重要亮相。”据长春市文化界前辈王兆一回忆,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市文工团将东北秧歌与京剧长绸舞相结合,创排了《红绸舞》,并于1951年在德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演出,获得集体舞蹈一等奖和金质奖章。
不只如此,书中每段文字、每幅照片都生动地记录着东北秧歌在时间线上留下的清晰印记。“这张是流行于清朝的高跷秧歌、这张是上世纪50年代的伞灯秧歌……”郑发清晰地记得每张照片在书中的位置,因为这些都是他跑遍东北三省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甚至是从旧画报上一张张收集而来。拂去老照片上厚厚的灰尘,东北秧歌的模样也愈加清晰了。
极具地方特色的东北秧歌表演。 (资料图片)
编辑现代秧歌教材《哈拉巴舞》将蹬、顿、抖融合,形成独特的动作风格,双骨片在手中飞舞,打出的“天花点”“佛爷点头”等十几种花点均突出了节奏特色……这两三页的篇幅,是郑发和他的团队十几年来走进田间地头,四处寻访的成果。“相信现在很多人只知道秧歌有手绢、扇子等道具,其实,很久以前还有花棒、哈拉巴、伞灯等。我们把挖掘出的这些技法详细地记录在书中,以便于人们学习。”郑发介绍,这套书预计于今年年底前出版,之后会免费赠送给各文化馆、社区艺术团等,争取为拥有独特魅力的秧歌,培养新一代传承者。

蒙古筷子舞中筷子的由来?

“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在跪、坐、立等姿态中,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击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间以击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
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原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演奏及人声伴唱中,由男艺人表演的单人舞蹈,表演者右手握一把筷子,用它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的同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灵活翻绕,敲打声轻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后来,专门把筷子的一端用小绳穿起来,又缀以红绸,遂成为精美的道具,可单手或双手持之表演,从而增强了表现力遂广泛流传开来,并成为经常上演的舞台节目。  伊克昭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