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气泡为什么没有离开水球

太空课堂知识点总结?

太空课堂知识点总结?

1.太空转身
知识点:角动量。 原理: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这个试验所展现的是在微重力的环境中,航天员在不接触空间站的情况下,类 似于理想状态下验证“ 没有外力矩,物体会处于角动量守恒”。 航天员上半身向左转动时,按照角动量守衡的原则,下半 身就会向右转。 另一个动作是航天员伸展身体的时候,因为质量分布得离旋转轴比较远,转动惯性比较大,所以角速度就减慢,通俗地 说就是转得慢了。而当把四肢收回时,转动惯性小,角速度就会增加,直观感受就是转动速度变快了。
2.浮力消失实验
知识点:浮力和重力伴生。 原理:浮力来源于重力引起的液体在不同深度的压强差。当重力消失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
3.水球光学实验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原理。 原理: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 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 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 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4.泡腾片实验
知识点:微重力环境。 原理:在地面环境中,将泡腾片扔进水球里,就能看到气泡上浮,可在中国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因为浮力的消失,泡 腾片扔进水中的产生的气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挤压,最后水球被气泡撑得很大,也就是水球一点点膨胀的效果。

3名航天员赴太空离地面多少公里?

300公里
2013年6月20日,在距离地面300公里的天宫一号里,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为全国学生授课,共同完成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利用航天飞行开展科普教育。

天宫课堂一共讲了哪几个实验?

毛细效应实验、小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实验、会调头的扳手四个有趣实验。
1、毛细效应实验
在地面上,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管壁内侧的水会因为液体的张力沿着壁面上升,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会停下。在天宫上,陈冬老师将三根粗细不一样的管子插入液体中,最细的管子液面首先到达顶部,然后最粗的管子液面也上升到了管顶。水,之所以会顺着玻璃管往上“攀爬”,是因为液体的毛细现象。也就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日常中毛巾吸汗也正是这种现象。而且,不同液体、同种液体温度不同,毛细现象也不同。就如天地实验中,我们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只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便停止;而天宫是微重力的状态,水变得更加“肆意”,直接到顶。毛细现象虽然简单,它的原理却大有用处,比如航空器发动机的燃料储箱、高空热管都利用了毛细作用。
2、水球变“懒”实验
刘洋老师用注射器喷出空气冲击水球,我们可以看到,水球振动比较剧烈。向水球内加入空心钢球后,刘洋老师再以同样的力度冲击它,振动变小了,好像变“懒”了一样。这是由于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受到外力时会出现明显的振动,而且随着液体分子在液体中随意移动,振动感特别明显,这也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而固体与液体的密度不同,全部侵入液体后,会悬浮于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即使外面再“搅动”,因为有了固体“加持”,整体的运动也开始变“慢”。对于航天航空来说,这个原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船箭分离的时候,冲击非常大,这时候可以通过加入颗粒,在碰撞中耗散动能降低冲击,保护航天员和设备的安全。
3、太空趣味饮水
我们平常喝水所用的吸管都较短,只有十几厘米长;而且由于重力的原因,我们如果用越长的吸管,吮吸会越费力。而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刘洋老师用一根长达两米的吸管,轻轻松松就能喝到饮水袋里的芒果汁。这就跟重力环境与微重力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爱思考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我们在地球上喝水,只要改变杯子的方向,就能喝到水;而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即使将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向下流,因此航天员都要用吸管来吸水。
4、会调头的扳手
陈冬老师抛出这个标有颜色的T字扳手,有颜色的一端竟然开始左右切换,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做着旋转动作。这是苏联航天员贾尼别科夫在空间站发现的,因此也叫“贾尼别科夫效应”。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会发生掉头现象。研究发现,这个现象与扳手的旋转方式和它质量的分布有关。有趣的实验过后,陈冬老师和刘洋老师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生长的植物“小南”(拟南芥)和“小薇”(水稻)的生长情况。生长最快的拟南芥已经开出了小花,种植了70多天的水稻也从种子变成了植株。三位“太空教师”在中国的空间站,通过太空授课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奇妙物理现象。在最后环节,航天员蔡旭哲透露,一个特殊的钟表(冷原子钟)将随着梦天实验舱进入空间站,有望实现50亿年、误差1秒的超高精度,共同期待即将发射的“梦天”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多惊喜。以后,“天宫课堂”也可能会从物理化学现象逐渐过渡到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如材料学、医学,甚至包括电学、燃烧学之类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