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博士的历史意义

五经博士的历史意义 汉武帝为什么要设置“五经博士”?

简述“五经”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汉武帝为什么要设置“五经博士”?

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儒家对人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儒家五经,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说,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诗》)、社会性问题(《礼》)、政治性问题(《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易》)。金海峰教授接受了杜维明先生的思想,在讲学过程中多次强调:阅读五经,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学角度;《尚书》——政治角度;《诗经》——艺术角度;《礼记》——社会角度;《春秋》——历史角度。

兴为太学五经的作用?

以皇帝下诏、中央政府出面“兴太学”、“置五经博士弟子”,就足以使儒学的地位高于其他学派。

一、“兴太学”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太学教官是五经博士,主要专业和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学,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并按成绩的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

当时官吏补充的主要来源是太学,朝廷不断从太学中选拔博士弟子加入官僚集团,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太学的政治地位,进而也就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所以,《汉书·儒林传》总结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可见,武帝时“兴太学”、“置五经博士弟子”,即“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兴为太学五经,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

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一教育(士一—一官僚)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当然也是研究儒学尊崇地位形成过程的一个关键。

二、汉以后中央官学重置“五经博士”,巩固了儒学的尊崇地位。

汉代以后儒学尊崇地位逐渐形成,从内因来看,因为儒学主要是研究人的学问,其想“恕”、“忠”、“仁”、“礼”、“中庸之道”等,对于调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价值,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愿望相一致,所以被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予以高度的重视。

汉以后在中央官学中重视置“五经博士”,这是由于中央官学是培养人才、推行教化的关键场所和根本源头。在创办太学之初,董仲舒就指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后,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渐建立起了以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