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诗题是诗的什么?

诗题是诗的什么?

诗题一般是诗所写的主要的事、中心,还可以交待写这首诗的背景,比如:《早发白帝城》、《归园田居》、《咏石灰》、《赠汪伦》、《春夜喜雨》等等。
但有时诗题有可能不反映诗的内容,仅表明诗的体式,比如:《长歌行》、《短歌行》、《绝句》等等。
还有的直接把诗题写成《无题》、《杂诗》,一种是真的没想写题目,一种是有些诗的题目不方便直接写明白,就以无题来代替。
还有的诗题就是从诗的第一句的第一个词,或者从诗句中选个词作为诗的题目,但这个题目可能并不是诗的主要内容,就好像偷懒图方便省事一样,比如《诗经》里有些诗,如《七月》第一句是七月流火,《蒹葭》第一句是蒹葭苍苍等。
有人说诗题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眼睛,是这样的,但也有不是这样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且具体分析。
以上说的是古诗,现代诗还有不同的情况呢。就不多说了,要想多说,可以写成文章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背景?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短歌行》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 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现作者思贤若渴的诗句是?

曹操在《短歌行》里,借用周公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之心的两句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意为: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陈沆说:“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意为: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