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萧红原文

萧红的回忆鲁迅传中鲁迅陪客人的这一自然段哪些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萧红的回忆鲁迅传中鲁迅陪客人的这一自然段哪些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萧红的回忆鲁迅传中,我先陪客人的这一自然段运用了很多描写方法。

《回忆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

1936年,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在《一面》中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

而这是萧红用女性化、情绪化的手法,去诠释鲁迅的信念与力量。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回忆鲁迅先生》全文?

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近现代女作家,“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年仅31岁。

内容简介:从一个女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以及观察我们素未谋面,而在臆想中的鲁迅先生,从最初的交往,到鲁迅先生的去世,用一种清丽自然的笔触刻画了日常的鲁迅先生的样子,显示出伟人平实的一面,以及超脱于平常人的一面。

鲁迅先生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仅是70以及80后,甚至延续到了90后,他的身影不仅仅见诸在语文课本里,在民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以及纪念,可以说是与的胡适先生一起,在近代以及现代有着跨越影响的文豪以及思想大家。

生活是一出戏剧,走完了,便是戏剧的结束。

整篇文章读下来,给人感觉好像是一出日常剧以及家庭剧的落幕,鲁迅先生就这样走远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一个朴素而又真挚的人。

从文中看,鲁迅的居所是尽量干净而整洁的,并且气氛以平静为主,除了幼童海婴的打闹以及雇佣的姨娘的闲聊,而对于老幼的这些喧闹,我们大多是可以接受,而对于超出这些氛围以及分贝的打闹,我们自然是不喜欢的,比如吵骂与的声音,因为这些包含仇恨和嫉妒的动静,我们总是会被扰乱,难以自寻清静的,想来伟大若鲁迅先生,也要一个宁静安定的环境以及氛围,才可以写出那么伟大的文章来,正所谓安者需静,怒者更需宁静。

从平凡之中见真情,是一种个人觉得比直抒胸臆更好的刻画伟大的方法,而对于追随者以及粉丝往往很难以和这个角度联想起来,在他们眼里,偶像是神,不是凡人,是没有凡人的七情六欲,忧愁烦恼的.......

然而如果偶像没有这些东西,又如何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人间画卷呢?

所以,偶像是人,是个平凡人,但就是因为平凡人做出了平凡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才是伟大的平凡人,简称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