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每人一句“识人术”口诀

老子的道教为什么走向衰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老子的道教为什么走向衰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道教曾经有过很高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自道教逐渐成熟以来,道教普遍的避世修炼、崇尚神仙的行为,是道教崇尚自由平等观的具体表现,表现在“天人合一”,“我命由我不由天”积极养生,而非听天由命。
道教的平等观在政治上希望构筑一个“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经济的乡民农家社会。创造一个和平、没有剥削压迫,赋予每个人都有公平自由的生存环境。
道教的自由平等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轻易被抹杀忘却。
道教在魏晋隋唐之后走向衰落,有以下几点原因,值得思考。
一、人才的凋敝
1258年,在元大都的“道理”和“佛法”的辩论中,道教因理论的匮乏,不敌外来佛教。这就说明道教在人才素质上不敌佛教,无法像佛教那样集拢各种杰出人才,所以道教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道教没有创新发展观念
道教在道理、教义、哲理、斋醮仪式方面停滞不前,没有创新发展。这也是道教没落的重要原因。
三、道教的传统教义在实践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正理和谬论并重,有时相互矛盾,形成悖论。道教的神仙学说,长生不老的炼丹术,以《周易》为核心的占卜算卦的推算理论,阴宅阳宅择风水、变命相、辟邪等在后来社会发展现实中很难跟上时代步伐,有时却抑制道教的发展。
有杰出历史贡献的唐太宗,明朝嘉靖皇帝和大清雍正皇帝,都是命丧于大量服用道教炼丹术所炼就的“金丹”。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后,即位的高宗立即把道士赶出宫廷。653年,大唐就颁布法令,严禁道士为他人治病,以后历代均有类似规定。
所以道教在近代逐渐走向衰落是历朝历代一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的正确解释?

《养生主》前两句话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说: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呀!你看,真好!不要联考,也不要念书,我要求同学写日记,同学就说:老师你不要骂我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下面两句你忘记了?我一点也没有忘记,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太危险了!但是,我们不要被庄子骗了,既然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殆已!”那他自己为什么又写《庄子》?对不对?等于白居易写的一首诗:“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既然不说话是大智能,老子自己又为何写了五千言《道德经》。老子若是碰到白居易,会问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所以,我们不要上庄子的当。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们再回转来说,生命有尽,知识学问无尽,以有尽的生命跟在无穷的知识后面追,是很危险的。既然如此,我们拿着一点点知识,就自以为了不起,自己认为是智能,有学问,了不起,是自找麻烦,太危险了!有许多学禅的同学对我讲:老师啊,你不是说我们学识不够,要我们看书吗,那个六祖连一个大字都不认识嘛?我想,你该不是七祖呢?六祖以前没有六祖,六祖以后也没找到七祖,六祖是六祖,你是你。六祖不能超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从小到十几岁,世间的学问学遍了,你为什么不学释迦牟尼佛?一定要学六祖呢?就是这个道理。真有道理,道理是什么?学问到了极点,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得去,跳得出来,然后把一切书本知识丢光,白纸一张,到这个境界,可以养生,可以谈道,可以学禅。所以庄子讲的是对的,学问到了最高处,把所有学问丢光,这是高明人。自己没有学问,本来是一张黑纸,冒充白纸一张,是不对的。讲养生,中国民间文化归纳出两句话,是从《庄子》里面出来的,不过是消极的,不太好。“知识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但是话说回来,为了养生,这两句话是真正名言。所以知识越高,痛苦越深,学问越多,烦恼越大,这是我们深深体验到的。有时自己看到书,恨不得把它烧掉,就是被书害,但书并未害人。南朝梁元帝读书读呆了,敌兵临境,还要文武诸臣戎服听他讲书。他在投降时,放一把火,把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烧光了。他说读书几十年,结果还弄得我亡国。你说笨不笨?学问并不害人,要懂这个道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这两句话从表面上看来是反对知识的,因为所知越多,烦恼越多。譬如现在很流行的一本书,明朝理学家潵自诚先生的《菜根谭》,这本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有人到日本留学发现了,就把它带回国内,因此《菜根谭》才流行。书中第一条就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生。”“涉世”就是处事的经验。“机械”代表心理、机心、办法、烦恼。年青人刚刚踏上社会,人生的经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7。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有些人变得沉默寡言,看起来似乎很沉着,似乎修养非常高,但实际上却是机械更深。因为有话不敢说,说对,得罪人,说不对也得罪人。假使一个心境比较朴实的人,就敢说话了。“故君子与其练达,”我们普通喜欢讲做人要通达,“不如疏狂。”不如有些地方马虎一点。意思大约是如此。讲到“练达”,就想起《红楼梦》一书,我们小时候偷偷地看,书上的好句子都会背,那时认为《红楼梦》已经黄得不得了,现在看起来清白得不得了。《红楼梦》上有幅名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一切都洞明,很透彻,是真学问。“练”等于经验很多,对人情世故很通达了,这是大文章。这两句话是人生最高的名言。可以说,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两句话,就非常成功,书中的主角贾宝玉,不大肯读书,这位少爷最讨厌这幅对子,换句话说,贾宝玉之所以讨厌这幅对子,就是受了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思想的影响。既然已经说了“世事洞明缘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已经不够洞明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