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华为mate20拍月亮

拍夜景怎么测光?怎么避免“一片黑”和“亮晃晃”?

拍夜景怎么测光?怎么避免“一片黑”和“亮晃晃”?

这里说的拍夜景怎么测光,以避免一片黑和亮晃晃,一定是指夜色阑珊、璀璨梦幻之时的拍摄,换言之,就是在天色完全黑暗之后的夜景拍摄。如果是这样时机,测光的掌控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这个时候的构图中,亮的元素特别亮,“亮晃晃”,暗的元素特别暗,“一片黑”,相机测光时没有办法“照顾”得黑的不暗、亮的不晃,最理想、最实际的做法只能两头照顾、两边权衡。具体做法就是采用平均测光,摒弃重点测光和点测光,其本做到避免“最大黑”和“最大亮”。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达到曝光准确的要求,补救的办法就是后期进行必要的提差补漏,将亮的压一点,将暗的提一点,做到“基本达标”。
上面的办法只“见事认事”或者是“敷衍了事”,真正解决夜景拍摄准确曝光的手段其实是这样的:
简要的说就是在天色还没有完全黑暗之前,用上三脚架和快门线,取好景、构好图、对好焦,间隔拍摄几张;等到夜色来临,继续间隔拍摄数张;随着黑暗加深,继续拍摄,直到你认为不再需要的时候结束拍摄。
切记,整个拍摄过程中绝对不将机位做任何移动。
待回去之后,上电脑运用PS的“堆栈”工具合成处理。
这样拍摄和处理完成的夜景片才是曝光科学、明暗得当、背景诱人、灯光璀璨、梦幻迷人的“达标”夜景片。
关于夜景的拍摄和制作,我写过专门的文章或回答,你可以关注和阅看。

用手电筒对准月球照射,光线是否能够到达月亮?

先说结论:会有光子可以抵达月球,但是作为整体的“光线”并不能。
怎么得出结论的呢?1,试验参照。2,估算。
历史上,是有“用手电筒照月亮”这种尝试的。在1962年,就有人进行了“用激光手电筒照月亮”,来尝试进行地月距离的测量。然而结果很失败。100瓦功率的超大激光,照射0.5秒,但测到的返回来的光子数目也就10个左右。勉强计算了地月距离,但准确度不行。
我们的计算呢,也就基于这个实验,和一些之后的实验结果。
当年的激光手电筒,100瓦,0.5秒,发出了共计50焦耳的激光,计光子数约10^20个(100,000,000,000,000,000,000个)。返回10个。
损耗可以基本分为两部分:大气损耗,两遍;扩束损耗。
扩束损耗:激光束本来只有大概1厘米直径,到了月球上就有10公里,再返回就更大了。根据阿波罗地月距离测量实验里提到的,激光在月球上的光斑约10公里,可以估算,扩束损耗大约有10万倍的样子。
那么总计损耗了10^19倍,扩束损耗10^5倍,大气损耗共计10^14倍,单程损耗约10^7倍。
手电筒呢?用类似算法计算扩束损耗,手电筒按20%的扩束(光发射出去1米,光斑变大20厘米)来计算,抵达月球的时候,光斑的半径已经有7万公里那么大了。月球总共才1700公里的半径,损失达到了10^3倍。
大气损耗也会和光斑半径相关。激光光斑小,损耗也就小。手电筒光斑大,损耗也就打。保守估计,手电筒光在大气中的损耗能达到激光的10^8倍。也就是单程损耗10^15倍。
共计损耗10^18倍。
什么概念呢?
10瓦的手电,指向月球,每秒能送1个光子上月球。
这样的,千瓦级探照灯,一秒钟也就送不到1000个光子上月球。
1000个光子能被称作通俗意义上的光线吗?一般是不行的。何况这1000个光子还分布在月球的2百万平方公里的绝大截面上。
所以重复结论:能送一些个光子上去,但这个数量的光子称不上通俗意义的“光线”。
做这种计算,我不是闲的,我只是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