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还不如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贵人相助。是否是正确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贵人相助。是否是正确的?

“读万卷书”基本无歧义,即为“知识储备”嘛,重点在于“行万里路”,我觉得可以这里有两种解释,
一、开眼界;二、实践;
进而对整句话的两个理解则分别是一、“读那么多书,还不如多去外面走走开开眼界”;二、“我读了很多的书,我要去到不同的地方去运用这些知识”,即“知行合一”。而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为什么呢?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到,一个人本身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自身所具备的东西,才是最为关键的,因为一个人的自身个性永远伴随着他,他所体验的一切都沾上他的个性的色彩。无论他经历何种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这一点适用于人们从物质事物中获取的乐趣,而享受精神上的乐趣则更是如此。因此,英语的短语to enjoy oneself「享受」是一个相当生动的表述。例如:人们说:“He enjoys himself in Paris”「他在巴黎享受自己」,而不是说“他享受巴黎”。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自身个性相当低劣,那么所有的乐趣都会变味,这时候恐怕连这个“行万里路”也没有那么有趣了,并且很容易堕入朋友圈每天只会晒美食晒旅游照,而本身并不懂得体验生活之美的人一列。
这么来看,把“行万里路”解释为“开眼界”似乎并不合理,因为虽然一个人的眼界与阅历呈正相关,但并不等于说一个人经历得越多则眼界越宽广,关键还是在于这个人本身的知识构成与心智如何。
那么映射到这个问题本身,我的理解是这样、你的理解是那样,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的表现,我们每个人对一句话的解读、一首歌的欣赏,都带着自我的烙印,生活之中皆是如此。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原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原著作者刘彝(《画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到底是谁说的,
有很多说法:
一种说是杜甫,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这样的句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说是明末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个人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乃古训,历史应古,不应出自明董其昌。)
三说是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四说是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还有一种说法宋朝的刘彝,但出自何处没有查到。不管出自何处,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之于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