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

释迦摩尼所传的四圣谛该如何解读?

释迦摩尼所传的四圣谛该如何解读?

四圣谛也叫“佛教四谛”
“佛家四谛”指的是什么?
四谛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实在、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4个真实不虚的道理。
何谓苦谛?
苦谛是四谛的根本。苦谛又分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
生、老、病、死是人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而遭受的痛苦。
求不得苦是指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时的苦。
怨憎会苦是指和自己怨恨的人,物或者环境,景遇不得已相会的痛苦。
爱别离苦是指和自己相爱的一切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
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阴盛苦就是指一切身心之苦。
何谓集谛?
集谛也叫习谛,它主要揭示了人生各种苦恼产生的根源。
何谓灭谛?
灭谛也叫尽谛,说明怎样才能息灭烦恼业因,使自己达到涅槃境界。
何谓道谛?
道谛讲的是如何灭除诸多痛苦,达到涅槃境界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戒、定、慧三学。
小结
苦谛说明了人所有的苦,集谛说明了人生之苦产生的原因,灭谛则是原始佛教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而要达到灭谛的境界,就先必须学习道谛的修行方法。

做一个善良的人,必有圆满的人天果报!

苦,是认识到生命是痛苦,虚幻不实的。
集,是导致苦的原因,即不了达四圣谛,有欲求,爱,必然导致苦。
灭,就是那欲望和无明的彻底断绝。
道,就是实现灭的路径,即八正道。

欲望和愚痴是集苦的根源,明道和持戒是灭苦的解药。

人生真是lt苦gt世世成聚lt集﹥闻法一念lt灭gt清净便是lt道gt

诸法空相,无苦集灭道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別离求不得五取蕴是苦谛
事物烦恼(苦)集起的原因是渴爱(无明)
渴爱熄灭无余
八正道

弥勒菩萨曾经打了一个比方:苦就是生病了,集就是病源,灭就是治病,道就是痊愈了。

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的地位变化?

答: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