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书法作品图片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原创问答】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李叔同(弘一大师)参悟《华严经》而写的偈语。
在此有必要向大家说说李叔同的传奇人生,因为这两言偈语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李叔同是我国近代新文化先驱者、著名戏剧活动家、艺术教育家。他的前半生驰名于艺术教育界,是我国最早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回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李叔同生于1880年旧历9月20日,生长在天津一个家境颇为富有的家庭里。自小他就攻读四书五经,对于书法、金石尤为喜欢,在青少年时期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华,先是东渡日本留学,不仅学习了西洋油画,还进修了钢琴和作曲理论,并且组织了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1907年首次公演法国小仲马的名剧《巴黎茶花女遗事》引起世界轰动,这是中国人首次演话剧。
1910年李叔同回国。担任过图画、音乐教员以及画报主编等。他大力提倡艺术创作,传导西洋文学艺术,并且开创采用石膏像和人体写生的先例。在音乐方面,他利用西洋名曲创作了许多名歌,对青年学生灌输了新音乐思想,后来的著名音乐家刘质平、漫画家丰子恺等都成就于李叔同的培养。
相信大家都一定还记得李叔同所写的那首久唱不衰的《送别》诗词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就是李叔同当年在上海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倡导男女婚姻自主新观念时所创作的“丰碑”词。
在杭州任教时,李叔同在一本日文杂志上看到有篇关于“断食”的文章,引起了他的兴趣。文中谈到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自古宗教上的伟人如释迦、耶苏都曾断过食。李叔同决心实践一下,经过17天的断食体验,他自觉身心焕然一新,从此以后他茹素读经开始学佛。
后来李叔同的好友马一浮、彭逊之在虎跑寺出家,这对李叔同的震动影响相当大,就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李叔同毅然摒弃了世俗,怀着“肩荷南山业,作将尽绵力,誓舍此身而启道之”的宏愿,于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自此,弘一法师以振兴佛教,弘扬南山律宗为已任。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不小震动与争议。
弘一法师出家后,发愿研习戒律,历时四载于1921年写《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一书,此书出版后,很受日本佛学者的重视。当时日本侵华的气焰嚣张,弘一居厦门万石岩,自题居室为“殉教室”。1937年他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并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弘一法师的这种爱国爱教的精神,在当时受到了民众的广泛称颂。
弘一法师出家后,唯独没有放弃的就是书法艺术,他是把书法用来作为弘扬佛法与众生广结法缘的媒介,并且书风形成了一种淡无烟火气的独特气质。他晚年的作品澹泊宁静,有不落一丝尘埃的白贲之美。非书法大家,是无法表现出这种精邃玄微境界的。
弘一法师一生弘法济世,众所仰慕,更震撼人心的是他的道德品行。他持戒谨严,淡泊无求,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衲衣,补钉二百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谢绝,真正是“一物不遗,一丝不弃。”
他手书门联曰:“草藉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1942年10月13日,心迹圆明的弘一大师,习书最后墨迹“悲欣交集”四字,在安详中圆寂于泉州温陵,享年六十三岁。
写在后面的话: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懒得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爬上二层楼的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而爬上三层去的则是宗教信徒了,他们做人认真,不满足物欲与精神欲,他们还必须探究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人生财产是身外之物;学术艺术是暂时的美景;而自已的身体是虚幻的存在,所以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就是宗教徒。而弘一大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之人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一个浊世公子,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其为人可谓“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了。弘一大师虽避世绝俗,而无处不近人情,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弘一大师不但深入研究,而且一一实践躬行。
马一浮有诗曰:“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了。
记的唐太宗曾说过一句名言:“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其实,弘一大师的人生求索,正应了他自已书作的那两句偈语:“不为自已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